1979年,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在亚洲锦标赛上展开较量。当时的日本女排,凭借1962年击败苏联女排的辉煌战绩,成为了世界排球的霸主之一。从1965年起,中国便邀请了日本女排的名教练大松博文来华,指导中国女排的系统化训练和发展。经过近十年的艰苦训练,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一场友谊赛,更是对中国女排十年成长成果的一次大考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陈招娣在这场比赛中受伤,她的左手臂因先前的旧伤复发,最终小臂桡骨断裂。但由于这场比赛对于中国女排的荣誉至关重要,陈招娣没有告知教练伤情的严重性,毅然选择坚持带伤上场。最终,她与队友们携手以3-1战胜了亚洲和世界冠军日本队,帮助中国女排为国争光。赛后,教练询问她的伤情时,陈招娣淡然回答:“实在不行,我就吊着一只胳膊上场,靠一只手也能打!”两个月后,在全运会的赛场上,陈招娣果真吊着一只手上场,从此获得了“独臂将军”的荣誉称号。
然而,陈招娣的伤痛远不仅仅是手臂的断裂,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使她的身体几乎到达了极限。1981年,在日本举行的排球世界杯上,她与郎平的默契配合帮助中国队在决赛中3-2战胜日本,夺得了中国女排历史上的首个世界冠军。为了这场胜利,陈招娣在比赛中扭伤了腰部,但她丝毫没有表露痛苦,依然拼尽全力拦下对手的每一次进攻。即便到比赛最后,腰部的剧痛已经让她几乎动弹不得,她仍坚持带伤上场,直到捧起奖杯的那一刻。在领奖台上,队友们搀扶着她,一瘸一拐地走向了胜利的象征。
尽管腰伤已经变得非常严重,但陈招娣依旧坚守在赛场上。她的伤痛常常让她在比赛后几乎无法站立,医生多次警告她必须停止打球,否则可能会瘫痪。然而,陈招娣依旧不肯轻易放弃,每次训练和比赛后,她总是坚持进行治疗,默默忍受着身体上的极大痛苦,尽力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也正是这种拼劲,使她获得了“拼命三郎”的称号,成为中国女排的一面旗帜。
1982年,陈招娣和中国女排在秘鲁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再次夺冠,并同年在亚运会上取得了金牌。这一年,陈招娣也因伤病问题,遗憾地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,选择了退役。退役后,她本可以进入海南省文体厅,担任副厅长等职务,但她依旧无法割舍对排球的热爱,选择回到八一队,担任副政委和队长,并成为国家队的助教。
在陈招娣的努力下,中国女排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赢得了金牌,实现了世界杯、世锦赛、奥运会“三连冠”。紧接着,中国女排在1985年日本的女排世界杯和1986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排球世界锦标赛上再次蝉联世界冠军,达成了五连冠的壮丽篇章,成为世界排坛的无可匹敌之者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陈招娣和其他原中国女排的国手们逐渐退役,女排队伍的年轻化和人才断层问题也开始浮现。1986年,陈招娣接任了国家青年女排的主教练,带领队伍获得了亚青赛冠军和世青赛季军,为中国排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。她还在1989年重新回到国家队担任领队,继续为中国女排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不幸的是,1993年,陈招娣因直肠癌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国家队。此后,她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体育局局长、副政委等职务。然而,病魔并未放过她。尽管如此,陈招娣依然心系排球事业,她始终关注着中国女排的未来发展,甚至在自己的病情日渐恶化之时,还联系了当时在海外执教的郎平,盼望她能回国重振中国女排的雄风。
遗憾的是,在等待郎平回话的过程中,陈招娣的病情急剧恶化,最终于2013年4月1日因抢救无效去世。她的离世令所有中国排球爱好者深感痛惜。4月5日,陈招娣的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东礼堂举行,袁伟民和中国女排的老队员们齐聚一堂,向这位伟大的女排英雄致敬。在告别仪式上,袁伟民的那句“别掉队,都跟上”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泪如雨下,而郎平也在此时低声说道:“我们来世一定还要做队友。”
陈招娣被安葬在浙江杭州的半山安贤陵园,墓前矗立着一座铜像,她双手叉腰,怀抱着一颗排球,象征着她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和对排球的无限热爱。陈招娣的身影,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女排和每一个排球爱好者的心中。
2013年,郎平重新执掌中国女排,带领队伍走向复兴。尽管时代变迁,世界排坛的竞争愈加激烈,但中国女排在国人心中依然是不可战胜的神话。每一次的胜利,都是对陈招娣精神的传承与致敬。
此文献给陈招娣,献给中国女排,献给每一位曾为国家荣誉拼搏的体育英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